課程資訊
課程名稱
戲曲美學與評論
Opera Aesthetics and Criticism 
開課學期
108-2 
授課對象
文學院  戲劇學研究所  
授課教師
林智莉 
課號
Thea5401 
課程識別碼
129 U2010 
班次
 
學分
2.0 
全/半年
半年 
必/選修
選修 
上課時間
星期二3,4(10:20~12:10) 
上課地點
總一館108 
備註
限本系所學生(含輔系、雙修生) 且 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
總人數上限:30人 
Ceiba 課程網頁
http://ceiba.ntu.edu.tw/1082Thea5401_ 
課程簡介影片
 
核心能力關聯
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
課程大綱
為確保您我的權利,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
課程概述

中國戲曲源遠流長,從初始小戲型態,不斷吸納各種文學與技藝,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演變,形成一門綜合的藝術。藝術講求的是美感的呈現,戲曲藝術概可區分為劇本文學與舞台表現兩大領域,本課程擬透過這兩大領域的重要主題介紹,認識中國戲曲的面貌及其經歷時間淬鍊及各時代特殊文化背景影響下,所呈現的戲曲美學。
課程將分為劇本文學與舞台表現兩部分,分別從劇本創作、類型、風格、結構及演員、角色、舞台形制、表演特色等主題講授,使學生認識與了解中國戲曲的美學觀點與相應之內涵呈現。 

課程目標
1. 認識中國戲曲的內涵。
2. 了解中國戲曲的美學觀點。
3. 正確評論中國戲曲。
4. 從中國戲曲美學觀看現代戲劇美學。 
課程要求
無 
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
 
Office Hours
 
指定閱讀
(1) 郭英德,《中國戲曲的藝術精神》(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2) 陳多:《陳多戲曲美學論—由媒介論看戲曲美的構成》(臺北:國家出版社,2006年)。
(3) 傅謹:《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
(4) 王璦玲:《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研院文哲所,2005年)。
(5) 謝柏梁:《中國分類戲曲學史綱》(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94年)。
(6) 曾永義:《論說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1997年)。
(7) 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
(8) 車文明:《中國神廟劇場》(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
(9) 王安祈:《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6年)。
(10) 林鶴宜:《規律與變異:明清戲曲學辨疑》(臺北:里仁書局,2003年)。 
參考書目
(1) 吳毓華,《戲曲美學論》(臺北:國家出版社,2005年)。
(2) 張庚,《戲曲美學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4年)。
(3) 張庚:《戲曲美學論文集》(臺北:丹青圖書,出版年不詳)。
(4)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臺北:中正書局,1996年)
(5) 羅麗容:《中國神廟劇場史》(台北:里仁書局,2006年)。
(6) 張連編著:《中國戲曲舞台美術史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2年)。 
評量方式
(僅供參考)
 
No.
項目
百分比
說明
1. 
期末報告 
70% 
 
2. 
課堂表現及出席率 
30% 
 
 
課程進度
週次
日期
單元主題
第1週
3/03  課程內容及評分標準說明 
第2週
3/10  【總論1】:中國戲曲的審美規律(I) 
第3週
3/17  【總論】:中國戲曲的審美規律(II ) 
第4週
3/24  【劇本論】:中國戲曲的抒情性與敘事性 
第5週
3/31  【劇本論】:劇本創作的虛實手法 
第6週
4/07  【劇本論】:元雜劇類型與時代意義 
第7週
4/14  【劇本論】:「無奇不傳」的傳奇風格 
第8週
4/21  【劇本論】:「十部傳奇九相思」--明清才子佳人劇的內涵與結構 
第9週
4/28  【劇本論】:從原創到改編 
第10週
5/05  【表演論】:中國戲曲舞台演變(I) 
第11週
5/12  【表演論】:中國戲曲舞台演變(II) 
第12週
5/19  【表演論】:中國戲曲演出與宗教關係 
第13週
5/26  【表演論】中國劇曲演出與宗教關係 
第14週
6/02  【表演論】中國劇場的虛擬表現 
第15週
6/09  【表演論】:中國戲曲角色演變與內涵 
第16週
6/16  期末小論文題目與綱要報告 
第17週
6/23  期末報告 
第18週
6/30  期末報告